了凡四训观后感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正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道理,并根据 立命之学 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局部: 立命之学 、 改正之法 、 积善之方 、 谦德之效 。虽然影片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制造谦德之效 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部电影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 谦虚获益 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常所提倡的 满招损,谦受益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假设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假设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因此,要培育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常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即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正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公司的培育、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假如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常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丨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正就须痛下决心,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