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断颠覆着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互联网+”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而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进展制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浸润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场、餐厅、公交车……,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随时都能看见专注于手机屏幕的人。互联网到底有什么魅力,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让我们如此依恋?技术的魅力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例如,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人的态度。半个世纪后的今日,一种新的媒介——“网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把这个观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新媒体的“武装”下,我们从互联网猎取各种资讯,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互动。个人兴趣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多面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在互联网时代,关系所受的社会结构和时空关系的制约被冲破了:只要你有一台联接了网络的智能终端,你也许和你的邻居并不熟悉,但你的朋友却可以是不曾蒙面的泰国人、美国人;通过虚拟空间,你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可以进展以兴趣、价值、情感、性格等等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你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进入某个“圈子”或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退出某个“圈子”。这也是互联网特有的“圈子文化”.与传统的“关系"相比,群体的选择性大大提高了.所以,很多人都能会体会到,互联网渐渐成为了一种归属群体,因为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得到从实体群体中想得到、但是不容易得到的情绪释放、意见宣泄、心理慰藉、社会包容.弥补现实的缺失35 岁的李天,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他常常感到与亲人沟通的无奈。父母永远只关注养生和锻炼。而 7 岁的儿子,对 iPAD 的兴趣,远远高于他。只有在网络空间,他的妙语连珠、奇思妙想,被网友频频点“赞”时,他才能获得些许慰藉。李天也许只是我们周围无数人的影子。心理学认为,个体内心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亲子、夫妻、朋友等形成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障碍。而这个“社会支持系统"的障碍,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例如,激烈的社会变革、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系统的偏颇等等.每个人都有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