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社会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 2025 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这是该讨论机构第 9 年为《社会蓝皮书》撰写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作者为祝华新、潘宇峰和陈晓冉。作者授权刊载如下:2025 年中国的大众传媒舆论场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很多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特别是拥有月活跃用户 6.5 亿以上的微信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微信让上网浏览和表达的门槛降低,使更多的社会阶层上网,网民结构日益向中国总人口的结构还原,推动网络话语权趋于均等化;与此同时,网民部落化,网络社群有所进展,网络舆论渐趋分层呈现。 “十八大” 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得到草根百姓、基层干部的认同和拥戴, 网络舆论的共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在律师执业、资本撤离等问题上,也出现了意见分歧。要避开舆论的撕裂, 还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与此同时,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继续依法推动, 网上“正能量” 建设、思想观念的辩论, 与尊重民意表达和倾听百姓诉求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仍有待探究。 2025 年网络热点舆情 总体而言,由于网络平台加强管理,网民自律意识增强,网络舆论热度近年持续下降。但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并未消减,对比传统媒体,互联网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出口。在过去的一年,在这样几个领域,网上形成热点舆情:一、中共十八大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在九三阅兵、简政放权、提倡“互联网+”、南海、亚投行、一带一路、习马会等议题上,中国政府奋发有为,官民之间舆论的共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二、从严治党、强化吏治,继续揭露出一大批贪腐大案,提振了人民大众对中央政府的信赖,也出现了对官场贪腐难治的疑虑;干部队伍明戒知畏的同时,观望和不作为的心态值得警惕。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下一步需要适时推出制度化的治本措施。 三、在经济下行态势中,2025 年遭遇了股灾和非常手段救市,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资本撤出两个焦点事件。如何维系中产阶层和非公经济的信心,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基础性的维稳之道。 四、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表现被动,政府和司法公信力亟待修复和提振。在 2025 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中国政府开始全面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政务公开有了长足进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