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景点旅游”看我国旅游业之 30 年□ 宋瑞□ 中国旅游报,2025.11.3 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历经巨变,其间诞生若干新生事物与新奇名词。当下,在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年轻一族中便流行起了“无景点旅游”。 所谓“无景点旅游”,并非业界术语,乃媒体俗称,多少有点戏说的味道。虽无人严格界定,不过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不跟随旅行团走马观花,不追求去知名景点到此一游,而是选择一个地方,随意而行,随性而游,随机而停。用践行者的话说,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拿着地图漫无目的地游走,看到有趣的就歇下来欣赏,碰到好吃的就停下来品尝,遇到合适的就留下来住宿”。 传统上,景点是旅游活动的最初动力源,正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山大川吸引人们走出家门外出旅行;景点也是旅游产业进展初期的核心所在,正是围绕诸多景点才构筑起了日渐完整的产业链条。恐怕最初的人们很难想像,没有了景点,特别是知名景点,人为什么还要去旅游,又到哪里去旅游?没有了景点,旅游产业的链条该怎么衔接,又从哪里开始发端?世事变迁,旅游也与时俱进,而今包括“无景点旅游”在内的各种新的旅行理念和旅游方式层出不穷。 “无景点旅游”,看似说的是景点,其实是我国旅游业整体进展中的折射。 从需求方来看,“无景点旅游”的兴起,既反映出国人旅行经验的日渐丰富和旅游理念的不断成熟,也透露出普通游客的几许无奈,可谓是有喜有忧。曾几何时,出门旅游还是件稀罕的事情,既非人人皆可,更非年年能行。人们的出游机会极其有限,自然会首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并以去过多少知名景点为目的,留此存照,引以为傲。而今,旅游已是家常便饭,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国人来说,去过多少知名景点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否真正获得放松、舒适、自由和满意,因此景点似乎并非必去不可了。从这个角度看,“无景点旅游”是对传统旅游的超越,是对其形式的背离和实质的回归。与此同时,由于假期制度、休假方式和旅行习惯的原因,国人出游大多集中在某个时段,尤其是黄金周,在此期间景点爆满,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不免令人望而却步,游兴渐失,于是选择绕开景点,或纵情山野,或四下闲逛。加之近年来景区景点门票涨声一片,价格不菲,也令不少出游者不堪承受,干脆用脚投票,避之不进。从这个角度看,“无景点旅游”是民众对现有旅游环境的不满,是个体自发形成的民意表达。 从供给方来看,“无景点旅游”的涌现,亦是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