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简介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内容简介】 余秋雨先生曾用一年时间,为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出版后在两岸大受欢迎。2025 年,这部中华文化史由余先生全新增订并题名为《北大授课》。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北大学生、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一来一往之间,干脆、痛快、幽默,充满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后半部分,则为扎实的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书中保留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师生之间对中华文化的思考与对话原貌呈现,既可倾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脉,亦能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精彩碰撞中感受中华文化绵延新生的魅力。书中其他人名均是参加课程的学生。 这是一场回溯中华文化的激荡之旅,也是一场诚挚有趣的智慧对谈。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余秋雨) ●轰动海峡两岸、三年畅销百万册。马 x 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 余秋雨心中唯一中华文化史定本。 全新增订,珍藏首选。 ●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 47 堂课。 愿你的心中也永远有这样一个教室,有所热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节选】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余秋雨:对于商代的文化记忆,我们只讲了甲骨文的发现,就差不多花费了一个月。文化是一件兜底的大事,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一脉之颤,十方震动”。因此我要在一次唤醒范例上花费那么多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一窥其中的内容了。 先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商代有什么印象? 王牧笛:商代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似神似鬼的朝代。我了解商代是通过一些艺术品,可能那时的人不认为那是艺术品,但是今日看来很有艺术价值。很多艺术作品上面的纹路,都有宗教色彩,比如在一些玉器上出现的飞鸟,就是图腾的象征。商代器物上的线条没有具体的一条龙或一只鸟,而是比较抽象的符号。它的器物主要是礼器和祭器,比较有威慑力,有一种明丽之美。 金子:一提起商代,我的头脑中就会出现出两样东西——后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可以说青铜器构成了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