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司马迁不愧是司马迁,仅写了“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令人佩服,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私怨发生冲突时,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蔺相如的这一品格的。二、疏通并分析课文(一)集中学习“渑池会”(14~16 节)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3.研读、讨论“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颇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盆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① 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② 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③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二)集中学习“负荆请罪”(17~21节)1.学生朗读,翻译。2.品读讨论:① 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② 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③ 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④ 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三、课文悟读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本文以三件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