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乐于吃苦的人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要立大志、吃大苦、成大才。其实这九个字可以列一个等式出来,同学们你们看看怎样列?(立大志+吃大苦=成大才)在第一讲中,我们已讲过立志的作用,但只立志不吃苦,那么志向永远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吃大苦,耐大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略人生路上所有的精彩! 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精神依托,并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是年轻人成才的必备条件。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教授在浙江大学讲学时的一番肺腑之言,引起了听讲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 谷超豪教授,这位十四岁就加人中国共产党的著名学者,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复旦大学数学讨论所所长,长于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数学领域的讨论。学海茫茫欲何之,惜阳岂只少年时,秉烛求索不觉晓,折得奇花三两枝。这位精神矍铄的老科学家善于用诗句表达自己不断求索进取的志向。他结合自己青年时代求学求知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亲身经历,告诫青年学生:要学好数学,并在这一基础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万苦不言苦,只盼江海清的吃苦精神,并有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仔细劲儿。他勉励青年学生,一个人要使生活有意义高质量,就必须为社会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舍得吃苦。其实谷超豪教授自己就是一个乐于吃苦的人。 1926 年,谷超豪出生在瓯江畔的小城温州。没有金色的童年,没有浪漫的幻想。伴随着求学生涯的是贫穷的生活、不平的社会,还有那日寇铁蹄对中华大地的蹂躏、抗战烽火对亿万民众的震撼。 中学毕业,谷超豪考进了浙江大学。可是,杭州沦陷,学校内迁至远在大西南的贵州。幸好,竺可桢校长为了便利东南省市的求学青年,在浙江西南的小山城龙泉,建立了一所分校。谷超豪背着铺盖去报到。说是分校,却只有一幢简陋的三层楼房。这楼房,既是理学院的教学楼,又是工学院的所在地,连农学院也无可奈何地挤在这里。寝室呢,200 多人住一个房间,高低铺密密麻麻,两人要在走道上交会,必须有一个上床让路。晚上,一群群的蚊子,窸窣的老鼠,还有那嗜血无厌的臭虫,会使人整夜难眠。 教室既拥挤又昏暗。山城日照时间短,一到傍晚就漆黑一片。于是,点上桐油灯,三人一堆,五人一簇,在微弱的油灯光下看书,做作业。不一会儿,油烟弥漫了整个屋子,熏得人眼泪直淌,呛得人嗓子冒烟。冬天晚上自修,更要感受那刺骨寒风。 伙食更糟。同学们只求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