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应激论文心灵如花 人的心灵犹如一朵盛开的花,它在阳光里微笑,在细雨里哀伤,在狂风里坚强。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事物,也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正是这或喜或悲的情绪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在痛苦时知道幸福的甜,在甜蜜时舔舐痛苦的伤。 而人对外界的这些不同的反应,就是我们心理学中所谓的应激。也正是这些人的不同反应才让每个人都有了鲜亮的个性,而在文艺作品中,它把每个人物的反应更加典型化,让我们通过他们的反应记住了那一个个素未谋面,却挥之不去的面孔。 从红楼里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的黛玉。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看她们一悲一喜的反应,也许他们并没意识到这是一种应激,只知道那是自己触景生情的一种情绪。其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激无处不在,正如导演希区柯克曾说:“真是人物的每一个应激,才让电影有了情节,我感谢他们最真实的反应。” 一,金簪雪里埋-------薛宝钗(出自《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让我印象及深刻的就是宝钗。她家中有百万之富,她容貌漂亮,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她,会有什么样的应激? 不得不说的就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写道,薛宝钗找寻黛玉不得,回来路上,被一对翩跹起舞的玉色蝴蝶所吸引,在扑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见亭内两个丫鬟的有关“情爱”的“悄悄话”,吃惊之余不及躲闪,于是,情急之中借寻颦儿而“金蝉脱壳”。 对作者曹雪芹的个中情节安排,红学界历来看法不一。“亲黛派”认为,薛宝钗工于心计,既使自己脱了干系,又将无辜的林黛玉扯入嫌疑之中,此一箭双雕之举,表明薛宝钗阴险狠毒;而“亲钗派”则从人物性格入手,极力为宝钗洗刷“罪证”,认为宝钗温顺贤淑,不可能有意陷害人,假借黛玉以自保,实乃情不得已。 然而,我认为薛宝钗的脱身之计,凭个人的好恶,仅仅从其性格特征上作分析,不足以令人信服,还必须运用情感心理学的“应激”原理加以解释。 所谓“应激”,是指遭遇危险或出乎意料之时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它包含客观环境和主观反应两个因素。 在“应激”的情绪状态下,人们的行为表现究竟如何,首先与其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不同的性格与气质,不同的意志水准,其应激性表现行为就当然有所不同,既有积极与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