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交互时代,手势交互设计需要考虑的几大原则编辑导读:交互手势是用户操作的重要部分,交互手势的设计好坏非常影响用户体验。目前,关于手势交互的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产品设计?需要遵循哪些设计原则?本文作者从手势交互的优势出发,对以上问题展开了分析解答,一起来看看~ 多模交互,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算是新词,随着技术的进展的日益丰富,交互方式也越来越多。 从原始的屏幕点触,到语音交互,再到现在的人脸、指纹、声纹交互,以及正在风口的 AR 和 VR。而其中,手势交互,作为最自然的一种交互,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硬件产品,从小度音箱,到 OPPO 的 VR 眼镜,再到华为最新款手机,没有一个不是自带多种手势交互的。 那么手势交互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去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手势操作呢?一、手势交互的优势1. 手势交互的自然性 手势是最基础和自然的交互方式,从婴儿时期,人们就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手势来表达和操作;语言不通时,也会用手势进行对应的沟通,可以说,这是一种本能。 跟语音、表情或眼神等其他交互方式相比,手势更为自然和习惯。2. 学习门槛相对较低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大量的手势被运用,行成了一定的用户习惯基础,学习门槛被大大降低。 同时手势配合对应的使用场景,可以让使用者更容易地领悟和体会。比如,看到界面右边还留有一部分图片时,会尝试左滑查看;当某一个看完时,会尝试性地用手指划动来翻页 适当采纳手势设计,充分融合和结合场景,将会让其学习变得更为自然和平滑。3. 高效 伴随着自然和泛行为属性,手势具备了高效的特性。相比一个长达 1~2 秒甚至更长的语音指令,手势操作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 0.5 秒,甚至比找到某个固定按钮进行点触的操作还要高效。4. 可落地 手势交互的可落地性最佳,相比手势来说,语音、人脸、眼神等交互,目前尚都处于进展期,还不足以进入成熟的商用阶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展,人们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但是核心行为的集中度却越来越强。从以前的 PC,到现在的手机、PAD,以及音箱,据统计,每个人每天使用的核心应用平均不会超过 5 个。 在有限的入口中,减少空间占用,简化界面的同时,让用户体验更好,手势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选择。 一个事物势必有两面性,手势交互有其方便和自然性,当然也会有其应用的短板。而手势交互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对缺乏精准操作控制,识别准确性,以及复杂手势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