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论文:引生活之“水”,浸润学生心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课程。其特点决定了课程应该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只有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从而生发出的情感,才是深刻的、稳固的,同时也是由衷的,而这种情感也必定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老师必须在了解儿童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需要,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时空,合理选取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与其密切相关的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进展。那么,儿童现实生活的哪些资源可以被加以挖掘从而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呢,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一)从教材中取贴近本班学生“生活”之材教材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每一幅画、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和设计的,有它独特的价值,它能科学地反映该年龄段儿童的进展特点、兴趣、需要也反映现代科技、社会的进展,其作用不可替代,在教学时应当首先把其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老师当首先选择教材中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效果较好的文字、图片及活动范例等内容加以合理利用。如二年级下册《学习生活有计划》一课,在梳理本课教材时,我发现课本中一组文字和图片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一部分孩子平常学习时的状态。如课本中的文字:小多多,做功课,找个本子翻半天,削支铅笔半节课,做作业做一会玩一会,做三题,两道错,找到橡皮想改错,又用小刀胡乱刻,天黑了时间过,多多还在做功课。这不正是每天发生在班级内一部分磨蹭的孩子身上的问题吗!于是我决定合理利用这部分材料,让学生看一看、议一议小多多的做法,帮帮小多多找一找解决的办法。同时反省自己,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小多多”的毛病。这一组图片及文字资料带给孩子们很大的触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跳出来,对每天司空见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小多多”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很多孩子第一次切实感悟到磨蹭的人,时间是不会等他的;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在课后,我发现他们开始改正自己磨蹭的坏习惯。(二)从孩子的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取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