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备课 1、“教学准备”包括教具、学具、收集资料、实践调查------;建议以 A 类、B 类分层布置作业;2、“教学后记”写在每一课后面,若哪一课时有感受也可写。要求:备课本(书)要保持干净,书写工整、清楚。进行课时备课,所写的“修改意见”字数为:1 课时:100 字以上(以此类推);“后记”字数 100 字以上。“修改意见” 所写内容: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各环节进行修改,要适当具体。“后记的反思”内容:(1)收获;(2)问题;(3)措施。3、备为教。老师要熟悉和执行本学科教学的课程纲要,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本册教材在小学阶段的位置。4、熟悉内容体系,整单元备课,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每教时的知识重点。教案内容要齐全一时间、课题、重难点、教具、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新课教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5、备课坚持“十字诀”: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深究(深化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意图和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作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切实(从教材、老师、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教法、指导学法、组织教学结构)。6、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一定要先“钻”后“参”,不能以“参”代“钻”;二是对他人经验(或优秀教案)应取“联”、“析”、“化”的态度。即联系实际、分析讨论、消化吸收,不可照搬照抄。7、要超前一周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再补。每周一将本周教案交备课组长批阅签字。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写简案。年青老师要写详案。8、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调整,准备好课堂所需教具。 (二)上课 老师是组织引导者。面对全体,讨论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与进展的可能,进行制造性教学。学生是主人。进展是归宿,在学习中,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进展。我们上课要以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结合新的教学观念、教改趋势设计新的内容与教法,上课做到:1、确立目标不忘“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适中、全面,将思想教育点、基础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目标的整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要给学生机会去反思、去评价他人或自己,培育学生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2、安排教程思路要“清”。教学思路清楚,结构紧凑,重、难点突出,运用启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