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对《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使用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科书为老师因地、因时制宜地制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老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老师照本宣科地看图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排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老师讲授。因此,在使用教科书时,我们一定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的讨论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老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而不需要刻板地根据教科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1、教材内容形象化。现行《品德与社会(生活)》为了突显学校和老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授课老师留下很大的创新教材的空间,也给一般老师留下难度和挑战。当拿到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怎么上?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实验老师在对该课程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制造性的使用教材,即对教材进行拓展,将与本课相关的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引入教材中,使教材生活化与本土化(校本化)。2、教学内容活动化。教材给人的感觉很精致、耐人寻味,教材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都体现着编者独具的匠心:有的是为了调动起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有的是使孩子们感到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而不是漠不关怀的话题;有的指导孩子们怎么样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发现问题,激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有的是要给予一些信息使他们得以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思考、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提高,使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但他们的呈现形式过于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准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尽量将教学活动化和游戏化,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