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学科题库——大气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系 胡波华东师范大学 生物系 张映辉第一部分 大气污染地球形成的初期,其内部含有的大量气体,随着频繁的火山喷发和造山运动排出地表,笼罩在地球上空形成第二代原始大气,它主要的成分是水气、二氧化碳、氮、甲烷和氨。 次生大气中没有氧气,也不能形成臭氧,强烈的紫外线就可以不受任何阻截直接照射到地面上,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能量。 大约在 20 多亿年前,海里出现了蓝藻,它利用太阳光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供自己使用,并吐出氧气。蓝藻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植物经过变异,种类繁多,原始大气经亿年变迁后演变成现代大气。现代大气主要由氮(78%)(氮在常温下是不活泼的,但在高压下它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组合而不能分离,在闪电作用下它能与氧化合成氮氧化合物。)和氧(21%)组成,其他气体的含量甚微,它们是氖、氦、甲烷、氪、氙、氢、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当然其中有少量水气、尘粒。大气中的水气主要来自江河湖海等水体、土壤和植物中水分的蒸发,大部分集中在低层大气中,含量最多不超过低层大气总量的 4%,一般情况下,空气中水汽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是大气中随地区、季节和气象等含量变化较大的成分,也是天气变化和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大气中的固体悬浮粒子主要来自宇宙尘埃、岩石风化、火山喷尘、植物花粉、工业烟尘和海浪飞逸溅入大气的水滴蒸发后形成的盐粒等,粒径较大者称降尘,几小时可落到地面,粒径小的(小于 10um)称飘尘,可在大气中飘荡数年之久。 大气层从下向上由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组成,大气有压强,一标准大气压为1.013×105Pa。 对流层的高度为 10 km 左右。其厚度与纬度有关,也与季节有关,夏季较厚,冬季较厚。这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每升高 1km,温度下降 6℃左右,由下向上,含氧的百分比逐渐减少,大气密度减小。在这层大气活动异常激烈,大气水平移动形成风 ,11 级风的风速在 30m/s 左右;激烈旋转的气流形成台风,其中心有一气压最低、温度较高的台风眼,其直径平均为 25 km,台风最强可达 12 级以上;竖直方向的强烈旋风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其风速可达 200m/s。 平流层在 10km 到 55km 之间,平流层中臭氧比较集中,在 25km 高处形成臭氧层,它可强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人类受到伤害,减少皮肤病的发病率。平流层上 55km 到 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