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28)相互理解【论点 1】相互理解是交友的桥梁。【相关论据】1、两叶浮萍大海中: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长期以来传为佳话。公元 815年,元稹降职为通州司马,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是:“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不数月,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听后,写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俩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中国诗歌史上自然流畅的独特风格。白居易有诗写道:“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时,两叶浮萍大海中。”2、争论者的友谊: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发现了定比定律,成为这场大辩论的获胜者。普鲁斯特并不因此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谢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普鲁斯特向人们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贝索勒呢,虽然是争论的失败者,但他全然不因此而懊丧,他反而为在科学论争中发现了真理而欣喜万分。于是他提笔挥毫,给普鲁斯特写信:“您发现了定比定律,可喜可贺,九年的争论,结出了果实,我向您——真理的发现者致意!”3、师生情谊深:德国马尔宝大学校刊《德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作者是罗蒙诺索夫,他批驳了他的引路导师、德国著名学者沃尔夫教授的一个错误论点,而举荐发表这篇论文的正是这位教授。罗蒙诺索夫在这所大学求学期间,发狂般的学习劲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无止境的求知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在欧洲有着极高威望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看中了这位高才生。掌握了教授的研究方法之后,罗蒙诺索夫进步更快了,但他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老师。他十分崇敬沃尔夫老师,但对他的唯心论观点却从来不盲从。因此,他敢于向老师直陈己见。豁达大度的沃尔夫对学生的科学见解是十分尊重的,他喜爱这个敢想敢说,才华出众的青年。4、“最高评判者”的推荐:1938 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写成了,他贫困寒伧,将这部书廉价卖出五年的版权。一天,巴尔扎克看到《立宪报》上刊登了《巴马修道院》中的一章,读到描写滑铁卢战役的章段,不禁为其精湛的描述拍案叫绝。他写成了长篇论文《司汤达研究》,高度评价了杰作《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的这种做法,在文人相轻的社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