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草稿纸有一位书法家,回忆成长的经历讲了一件事。小时候,他父亲让他跟一位老先生学书法,用旧报纸练字多年,却始终没有多大长进。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此后,他父亲就按照先生说的去做了。果然,他的字大有长进。追问原因,先生说:“因为你用旧报纸写字的时候,总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再不好也无所谓,换张纸就可以重写,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倘若用最好的纸,你就会珍惜,用很正式的心态,专心致志地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 这位书法家说:多年后,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路程,确实时有草稿上练字的那种心态,以至于许多愿望没能实现。总以为来日方长,还有很多机会,老是以一种非介入的心态做事,把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当成演习,当成准备,未能全身心参与,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结果就放走了许多难得的机遇,白白浪费了许多人生的“好纸”。以至于要拿出结果的时候,却没有“好字”。 同学们到高中来,要考个好大学,这本身没有错,然而错误在于,高考是高三以后的事,高一、高二,只不过是在打草稿的这么一种心态。十六七岁,是最为美好的人生花季,什么最可怕?光阴无限、机遇长在的思想最可怕;什么最可悲?打草稿、错了可以重来的心态最可悲。字写错了,不是有一种叫橡皮的东西吗?今天没有做好,不是还有明天吗?过去了高一、高二,不是还有高三吗? 读书为了考学,但更是为了丰富精神与智慧,从文化积淀中汲取给养,涵养人格。一个学生最大的愚昧,不是智商低,而是对前人的人生阅历,缺乏应有的敬畏与聆听。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公平的、残酷的。它的公平与残酷之处就在于:你年轻时,不懂得珍惜,“少年不识愁滋味”,等你懂得了珍惜、 懂得了愁的滋味,却少年不再人们为了排遣这种境遇的尴尬,发明了一个词,叫后悔。成为平庸人生的根本性构成。 学校期望,来到一高校园的每一位同学,这三年中,变得越来越知书达理,不论在知识、思想,还是道德上,成长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化身。一次,他的几个学生请教人生的真谛,被他带到果林边。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