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小金库” 彻治假、伪、虚清查“小金库” 彻治假、伪、虚 摘要:“小金库”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健康进展的一块绊脚石,其隐藏深、危害大,治理复杂且难度大,近年来国家虽重拳出击,但收效不大。本文结合现阶段“小金库”治理现状、存在原因,从审查、治理两方面提出一些整治建议,以服务于同行。 关键词:小金库 审查 治理 “小金库”实质上就是部门违规所藏的“私房钱”,其来源众多,存在形式多样,不仅影响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正常分配秩序,且严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成为滋生犯罪的土壤。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清查治理“小金库”工作,虽打击力度不断提升,但仍屡禁不止、危害持续,为此如何彻治“小金库”备受关注。 一、“小金库”治理现状 治理“小金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国家屡屡发文治理“小金库”,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据新京报报道,2025 至 2025 年底,纳入全国“小金库”治理范围的 110 多万个单位共发现“小金库”60722 个,涉及金额 315.86 亿元,追究责任人10429 人,其中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902 人,行政处罚 2426 人,组织处理 4043 人,党纪政纪处分 3058 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结束后,个别地区和部门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不平衡、不彻底等问题,滋生“小金库”的土壤和条件没有彻底铲除,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时有发生,“小金库”问题屡遭曝光,有的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很有意见,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二、“小金库”屡禁不止原因分析 (一)地域(单位)保护主义 “小金库”往往是单位自己开设的“融资库”,其设置大多是为了满足小团体利益需求。随着中央三令五申严禁违反“八项规定”的出台,各级各部门在福利发放上不敢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金库”应运而生,通过巧立名目变相地为单位职工谋取福利。因此,“小金库”的存在受到本单位、本地区的保护,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从而为单位部门请客吃饭、滥发福利、购车买房提供了保护,但其最终后果则是公款私用,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得“小金库”成为腐败滋生、违反犯罪的土壤。 (二)监管力度不足 “小金库”整治关键在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与治理,但现阶段的监管力度仍不能达到彻治的目的。 1、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小金库”实行的是财政、检察院、审计部门多头管理,但由于缺乏协调沟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