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国之魂,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市场经济猛烈冲击着企业和市场,也冲击着文化与思想.各级政府在注重经济“硬指标”的同时,必须给予文化“软实力”充足重视并积极引导其进展。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型传统产业而导致历史文化资源认知度偏低。在此背景下,有着丰富内涵的山西民俗文化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亟需探究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进展路径,而基于网络化的民俗文化产业化可在一定水准上实行指引. 一、山西民俗文化传承产业化的时代背景和价值选择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可见,该文化类型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持续传布和演变,展示着民众的生活百态和生存智慧,已成为传承文化成果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化、网络化的现代开放型社会,有效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并使之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需要紧扣时代强音,遵循价值前提。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应对信息时代的进展形势,国务院于 2000 年发布《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允许私营企业经营互联网和其他增值电信服务业务。在其后的十多年里,网络业迅猛进展如雨后春笋,影响着社会生活方式,促动着生产的革命性变革.2025年 3 月 5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促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从而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进展新形态。基于此,互联网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式单一,至今仍以原生态的传统形式为主。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下,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民俗文化传承依旧不够理想。布点广泛却规模较小、影响较弱,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展契机之下,应加快促动网络与文化紧密融合,以科技和网络为依托,在市场经济浪潮之中引导山西民俗文化传承的产业化。 (二)山西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价值选择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各类产品的显著特征是其具有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属性。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在不同时期对文化价值的引导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前文化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只注重文化价值而忽视商品价值,文化产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