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课 题:《夫子自道》主备人:颜景银 时间:2025、8、10 编号: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教学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四书”“五经”,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孟子》中的精华,以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专题。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二、说说孔子与孟子1、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根据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有序。(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实行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2、孟子 (前 372 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进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