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在互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在互联网行业中,大家都知道产品经理是干嘛的,然而转到互联网金融圈里,问到你是干嘛的,假如回答是“产品经理”,很多人都会追问一句:金融产品还是技术产品? 没错,大多数人看来,金融产品是比技术产品逼格高上一丢丢的。其原因无非是:金融产品懂金融业务,而技术产品只能和开发打交道,做一点脏苦累的活计。 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好处是,一旦一个技术产品懂了业务,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和金融产品撕逼了,而且以逻辑严密性来看,金融产品几无胜算;而坏处是,业务知识壁垒不低。 当然说壁垒不低,那也不尽然。笔者曾见过好的财务老师,能使用两节课的时间,把完全对金融毫无概念的数学系学生带入门,甚至能做简单的财务报告分析。可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达到对金融有基本的认知,并不是遥不可及。所以,接下来希望对财务知识在互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些自己的经验总结。1. 以公司的视角看待一只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的资产端系统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将基础资产打包成金融产品。 打包”这个概念其实颇有些误导 并不完全是把资产当做物件捆绑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金融产品。一只金融产品是一纸合同,一份契约。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金融产品的持有人)作为股东,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募集资金)建立一个公司(金融产品),把钱交给公司的管理层(资产管理人),让他们通过投资行为,让钱生钱。因为这种行为,股东的股份价值就越来越高,当然股份的增值并不完全等于公司总价值的增值,因为公司增值的另一部分当做管理层的工资(管理费)和公司运作的成本(托管费和其他费用)了。 在这个行为当中,这笔由股东出的钱所投资的东西,正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资产”。作为金融产品来说,既可以买这些资产,也可以买那些资产,但选择资产的依据,必须是符合公司章程(投资协议)的。 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时,重中之重是管理好这些角色到底持有这个产品的何种权益,以及这些权益是如何变更的。管理这些关系,记录这些变更的流程,最好的方式自然是使用会计分录。 之前也遇到过一些疑问,觉得金融系统中一定要使用 T 型会计账吗?其实我的答案是未必,假如你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表达各种角色在这场游戏中做的事和花的钱(以及应得的钱)的话。然而截止目前,好像还并没有。2. 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来分离处理信息流和资金流 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