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三大误区,四大步骤帮助产品经理提升转化在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往往是流量驱动的运营模式,通过投放、地推等方式猎取用户进入产品内,进而希望一部分用户最终转化为付费用户。近几年,随着市场成本的提高,这种粗放式的流量模式不可持久。尤其是在大企业(资金充足)占领了主要的市场渠道后,对于中小型企业再花多少资金去猎取流量都是不现实的。 因而我们逐渐提出以产品设计、产品运营为王的理念。在美国硅谷非常流行的 Growth Hacker 概念的核心就是海盗法则——AARRR 模型,该模型就是以产品设计和运营为核心,猎取用户,迅速转化,提高留存,然后变现和传播。这些都是以产品设计和运营为核心的! 当然,无论是之前的流量为王,还是现在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为王,其核心都在转化上。 以公司为例,常常以营业额或者变现作为一种核心转化。市场部门,关注不同渠道流量的转化和注册。工程部门,优化创新产品也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帮助用户完成核心的转化。至于销售就更加直接了,在这里客服也充当了以服务为核心的转化,因为用户的留存本身就是服务于营业额的。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帮助企业和团队去优化和排优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常见的转化思维误区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对转化与日常业务决策之间的联系肯定有更深的理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思维的误区值得注意,这也是我们 GrowingIO 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误区一:高流量=高转化? 我们常常听见这样的论证:某某渠道的流量非常大,所以需要更多的预算资源投入。在这种逻辑下,流量似乎成了衡量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根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各个渠道对于核心转化的贡献,才可能做出对应的决策。 上图是某网站注册流程的转化漏斗,分为两步。左侧是直接访问来源,转化率是 5.47%;右侧是百度访问来源,转化率是 19.2%。可以看出,百度访问来源的转化率是前者近 4 倍。而从流量大小来看,直接访问近 9000 人,百度来源访问不到 3000 人,最终的转化却是百度高于直接访问。 上面的案例告诉我们,流量大小和转化效果之间的关系微乎其微,高流量≠高转化。我们在关注流量大小的同学,更要关注其转化效果,这样评价渠道的效果才比较合理。误区二:只关怀总体转化率? 我们常常只关怀一个渠道的总体转化率,例如下图的转化漏斗(左侧是谷歌渠道,转化率为 10.1%;右侧是微信渠道,转化率为 9.57%)中两种渠道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