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的措施 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6~9 月份为高发季节。羊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羔羊和绵羊的病死率高。常呈地方性流行,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群发病较严重。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贫血。病羊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毛干易断,肋骨突出,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放牧时有的吃土,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拉出黑褐色稀粪,有的带血。病情严重的,一般经 1~2 个月后,因病恶化而死亡,病情较轻的,拖延到次年天气回暖,饲料改善后逐渐恢复。 3 粪便检查 实行新奇粪便 5~10 克,用尼龙筛淘洗法或反复沉淀法检出肝片吸虫卵,虫卵呈长卵圆形,金黄色,大小为 116~132 微米×66~82 微米。 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剖检及粪便检查等几方面综合推断。 4 防治措施 (1)药物驱虫。肝片吸虫病的传播主要是源于病羊和带虫者,因此驱虫不仅是治疗病羊,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关键在于驱虫的时间与次数。急性病例一般在 9 月下旬幼虫期驱虫,慢性病例一般在 10 月成虫期驱虫。所有羊只每年在 2~3 月份和 10~11 月份应有两次定期驱虫,10~11 月份驱虫是保护羊只过冬,并预防羊冬季发病,2~3 月份驱虫是减少羊在夏秋放牧时散播病源。最理想的驱虫药物是硝氯酚,每千克体重 3~5 毫克,空腹 l 次灌服,每天 1次,连用 3 天。另外,还有联氨酚噻、肝蛭净、蛭得净、丙硫咪唑、硫双二氯酚等药物,可选择服用。 (2)粪便处理。圈舍内的粪便,每天清除后进行堆肥,利用粪便发酵产热而杀死虫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不能乱丢,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 (3)牧场预防。①选择高燥地区放牧,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②轮牧。轮牧是防止肝片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把草场用网围栏、河流、小溪、灌木、沟壕等标把分成几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 30~40 天,按一定的顺序一区一区地放牧,周而复始地轮回放牧,以减少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机会③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在冬季和初春,气候寒冷,牧草干枯,大多数羊消瘦、体弱,抵抗力低,是肝片吸虫病患羊死亡数量最多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应由放牧转为舍饲,加强饲养管理,来增强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4)饮水卫生。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