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陵寝制度 一、“依山为陵”制度的沿续 隋唐时期帝陵的建造,基本上沿袭汉朝“依山为陵”的制度。 隋文帝杨坚死于仁寿四年(公元 604 年),同年十月与皇后独孤氏合葬于太陵。太陵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南的五泉乡王上村旁。陵冢高 27.4 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 26560 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 48 米,南北宽 38 米。陵家底部四周已被挖掉 3~5 米,现残存东西长 166 米,南北宽 160 米。陵冢周围 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 130 米,最高处 1.2 米,残存宽 5.5 米。夯层清楚,夯窝明显。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 756 米,南北宽 652 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唐代帝陵的建造自太宗昭陵始,基本上依山为陵。据统计,在唐朝 18 处帝陵中,除献陵、庄陵、端陵、靖陵四处位于平原外,其余都是利用山丘建造的。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神道一般顺着坡势向南展延,神道上的门阙和两侧的人、兽雕像较前代增多。 据文献记载,唐代依山为陵的作法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 644 年),唐太宗营建寿陵(即昭陵)时确立了这一制度。他对侍臣说:“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我深以此为是古者因山为坟,此城便事。我看九峻山孤耸回绕,因而傍凿,可置山陵处,联实有经焉之理。” 九峻山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 22 公里处。山势突兀,海拔 1888 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概磅礴蔚为壮观。昭陵玄宫凿造于九峻山南坡腰间,从诞道至墓室进深 250 米,前后置 5 道石门。墓室内部“闲丽不异于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因山势陡峭,人员往来不便,故又顺山旁架设栈道,悬绝百仞,绕山 300 米始达墓门。对此,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描述道:“圣图天广阔,宗祀目光辉。陵寝盘空曲,熊黑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自唐太宗昭陵后,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 13 陵都是采纳“依山为陵”的制度。其中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 6 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海拔 1049 米,三峰丛立,气概雄伟,蔚为壮观。北峰最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