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人工繁殖与培育方法黄颡鱼的鱼种培育是指将黄颡鱼从 1.5~2.5 厘米培育至 6~10 厘米这一阶段。鱼种阶段的黄颡鱼相对鱼苗阶段来说,具有集群性强、适应能力强、食性与成鱼相似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黄颡鱼的养殖往往不经过鱼种培育这一阶段,而是从鱼苗阶段直接进入到成鱼养殖了阶段。假如不经过鱼种培育阶段,可以减少黄颡鱼养殖的环节,但是到成鱼收获季节时,有些个体达不到商品鱼的规格,会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经过鱼种培育阶段后,黄颡鱼养成时,商品鱼个体大,规格整齐,经济效益较好。一、培育鱼种方法黄颡鱼鱼种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等几种。较常采纳的方法是池塘培育,对于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黄颡鱼应视条件而定。(一)流水培育鱼种1、流水培育鱼种池的要求。在建流水池时首先要考虑水源、水质、水位落差、交通、电源、成本等因素,使集约化养殖的黄颡鱼鱼种能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生长。在设计建造流水池时,总的原则是,流水池应保持一定的水体交换量,以达到池内有充足的溶氧;要保证鱼池各部位水体交换充分,没有死角和分层现象;为了减少鱼类能量的消耗,在保证溶氧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水流的冲击;流水池的进水、排水系统和排污设施布局要合理。流水池可以建造成长方形切角、椭圆形或圆形,面积以 30~50 平方米为宜,池深 0.8~1 米, 0.5~0.7 米,池底距排水口坡度为 3°~5°。进水方式是全环抱小管进水,在池底处设 35~40 个直径为 3~4厘米的进水水泥管孔,均匀地排在池壁上,设有一个总进水渠流入每个鱼池。流水池不要过大或过小,池子过大,虽然相对造价成本较低,利用率高,但水体交换慢,排污时间长,池水(尤其是底层)溶氧低,有死角和分层现象,影响鱼类生长;池子过小,面积利用率低,造价高,水体利用率差。流水池,无论哪种设计建造方式,都要以砖石浆砌,水泥灰浆抹面,池底、池壁要平整光滑,以免挂污,影响水质。排污方式在池底中心位置设排污暗渠和暗管,规格要根据池子的大小来确定,排污孔的直径、数量根据池水容积和排水速度而定,排污孔上盖拦鱼网,大池可设排污孔 2~3 个,小池可设 1~2 个,池外用阀门控制。2、放养前的准备流水池使用前要修补好缺损,检查能否保水,进排水是否顺畅。用强氯精或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冲洗完后再浸泡 7 天。流水池消毒并浸泡好后,就可以进水。进水时要有滤水设施,以防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内。进水深度为 40~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