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后的生存状况和价值观念80 后的生存状况、价值取向和想象方式一、“80 后”的命名与代际关系 关于“80 后”那个概念,我原本并不感爱好,因为它不符合文学对每一个体专门性的期待。假如“80 后”成立的话,那么“60 后”、“70后”、“90 后”都成立。这是一种偷懒的、粗暴的命名。它既不构成一个文学上的命名,也不是严格的社会学命名,最多只是是一个“媒体命名”。在大众媒体的传播强势之中,那个新词汇犹如一只无主流浪犬一样四处乱窜。它因此成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暧昧的、看起来能够忽略又不得不面对的概念。历史上对新一代命名的先例,往往是先有文学艺术的经典,然后再显现命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来自人们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菲兹杰拉德(《了不得的盖茨比》)、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等作家的作品中人物群体的总结,反映了整整一代人在战争创伤和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典型精神状况:痛楚、迷惘而又充满期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垮掉的一代”,是对克鲁亚克(《在路上》,躲避资产阶级制度的流浪姿势)、金斯伯格(《嚎叫》,用噪音瓦解传统的“声音”体制)、巴勒斯(《赤裸的午餐》,噩梦乍醒后的觉悟和自暴自弃,以“毒品”对抗资产阶级的“营养”,以性自由对抗中产阶级的家庭)、“披头士”乐队等人的作品中群体精神的总结,并标志着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的产生。与上述对年轻一代的文化命名相反,我们是先产生简单代际关系命名(70 后、80 后),而相应的代表性作品至今不见踪影,以至于人们将那些垃圾作品与“80 后”一代强行挂钩,或者将少数成功人士作为“80后”的代表。年龄(18 岁到 28 岁)的确是他们自然属性上的共同之处,但不能代表他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上的共同之处。例如就文学创作而言,“80 后”作家的差不就专门大,有的写得不错,与文学性关系更紧密,有的写得专门差,差不多上是一种文字买卖,不能将他们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能够确信的,至今没有显现一部能够全面深刻表现新一代人的作品,也没有显现新一代人的象征性“社会角色”。就社会分层而言,他们的差不就更大了,少数差不多是成功人士,专门多人还在底层挣扎,更多的人正在成功的半路上狂奔,没有人有权简单地将少数成功人士选举为他们的代表。 有人从崔健的一首歌名中获得灵感来对 80 后一代进行命名。崔健称自己那一代人为“红旗下的蛋”,指的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