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5~2025)》的隐喻现象分析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状况。2025 年,斯坦贝克在认知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批判性隐喻分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隐喻,综合利用批判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隐喻,旨在揭示政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在政治语篇的隐喻讨论领域,汉语讨论比英语讨论起步晚,其数量更少。本文试图从批判性隐喻分析角度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5~2025)》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由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高频度化,要穷尽汉语语料中的每一个隐喻现象是不可能的。本讨论聚焦语料中存在的主导概念隐喻和特色隐喻,并分析其潜在的隐喻功能,揭示政治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同时,指出影响某些隐喻的其他因素,如认知因素、语用因素、历史和文化因素。本文采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5~2025)》中的隐喻现象。用 Word 2025 确定潜在的隐喻关键词,并用图表来反映各种隐喻十年来的进展规律;利用 Excel 2025 工具计算出标准化频率,确定隐喻性表达所占的比例。通过分析,整理出报告中存在的六类隐喻,分别是建筑隐喻、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圆圈隐喻。其中,建筑隐喻、旅程隐喻和战争隐喻是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三种隐喻模式。这些隐喻的使用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进展中国家,其当前任务是进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来往,尤其是与发达国家间的往来。同样,从家庭隐喻、植物隐喻、圆圈隐喻在《政府报告》中的使用,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进展理念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本文作为讨论概念隐喻与政治语篇关系的尝试之一,旨在发现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及其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同时,希望本文对批判性隐喻分析理论的讨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支持,对政府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民众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