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摘要:笔者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产业结构总体不合理,对国际收支失衡起重要推动作用;与产业的非结构性变动相对比,产业的结构性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程度更高。在现阶段,应对本国汇率和资本管制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国际收支;状态空间模型;汇率政策 作者简介:徐仲昆(1974-),男,河南省郑州市人,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讨论生,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讨论。 中图分类号:F062.9;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25)01-0084-06 收稿日期:2025-12-26 国际收支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的进展态势,能揭示本国经济所处的历史进展阶段及经济进展方式,据此可以推断一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内外经济是否均衡。自 1982 年中国开始对国际收支进行系统性记录以来,截至 2025 年,共出现以常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同时出现顺差为代表的国际收支失衡 19 次,特别是 1996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两大基本账户 17 年连续出现顺差,形成持续性的国际收支失衡。受结售汇制度制约,由两大账户顺差所累积的外汇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进展产生极大冲击,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并导致宏观调控在“保增长”与“治通胀”两大目标间不断进行调整。围绕中国为何会出现持续性国际收支失衡这一问题,国内外不同学者进行过大量探讨,并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形成原因上形成共识,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是引发国际收支持续失衡的根源。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具体内涵,以及经济结构失衡如何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厘清经济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明确何种类型的结构失衡发挥着基础性制约作用,对于中国运用经济结构调整手段来根除国际收支的持续性失衡,实现内外经济的均衡进展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相关文献讨论综述 目前,从结构失衡角度来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形成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经济结构的整体失衡讨论国际收支失衡的形成与调节。Devereux 等(2025)发现,中国宏观经济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失衡,这种失衡会造成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