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 27 大知识点17. 商品与货币 ⑴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即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 盾统一体。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 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是 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别的有目 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它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人类劳动力在生 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它形成价值。 ⑵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是交换过程的必 然产物。货币具备五大职能:第一,价值尺度,即商品的价值用货币 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第二,流通手段,即货币是商品交换 的媒介。第三,贮藏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宝的一般代表被保存 起来的职能。第四,支付手段,即货币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手段。 第五,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货 币的作用。 18.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 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 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 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19.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制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 的剥削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 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 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 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超额 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 余价值。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 改进,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20.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 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用货币表示的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实行了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后,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 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 21. 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