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合体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思考为什么要联合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避开恶性竞争、实现强强结合,一种新的项目承包模式——联合体项目部慢慢随着一些超大型重点项目的中标和实施而呈现在人们眼前。联合体项目,顾名思义就是由两家以上的项目施工管理企业共同参加工程的投标、实施管理、竣工结算等的项目。 从投标时就决定了的联合体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在中标后真正实施时如何继续体现联合体的优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我们艳羡一些国外著名的建筑承包商,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常常可以合作共同承接一个项目,根据事先协商好的各自需负责岗位派驻管理人员,组成一个有效的管理团队,最终分得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经济利益。而对于中国企业,强强联合、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等等的这类名词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以及领导们宣贯的战略规划中,而且确实也有成功的范例,但更多的结果是这种‘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美好愿景都在各自企业的利益算盘的拨打中渐渐淡化消逝了。到底是因为什么?也许会说我们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不法律规范、我们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职业化程度还不够等等。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联合中易出现的问题 1. 联合管理,谁说了都不算 联合体项目部的现场最高权力机构往往是项目班子,项目班子都是由联合体各个股东单位派驻的代表组成,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所在股东单位利益考虑,不同意其它股东代表提出的议题,往往造成一些有利于项目整体利益的建议或意见无法实施;再有一种情况是一家股东代表提出建议后没有遭到反对意见,也没有得到直接的赞同意见,往往造成一些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漫长的传阅审批中优势殆尽,效率降低。 2. 组织机构、人员定位不明确 因为联合体项目组建前期,对于项目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定位没有确定,造成项目在组建后,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不断变化和补充,相关岗位和待遇很难平衡,使得项目有时会出现多头领导,政令不一,或出现管理真空地带、责权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和效率。 3. 管理体系不完善 项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及部分工作流程的制定原则没有事先确定,容易造成联合体成员派到项目部的人员还是根据各自原公司制定的职责和流程来进行工作,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维护各自公司的利益,意见很难达到统一,不仅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而且有重复或遗漏的地方;同时,由于项目部的管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