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质理论及其讨论内容再探 文章阐述了农业地质的定义、基本理论及其基本任务,认为农业地质的涵义在社会经济服务中不断拓展。农业地质讨论包括地质背景、矿物肥料和饲料、灾害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与健康、农业可持续进展等内容,涉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社会经济圈,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社会经济。并就讨论途径和讨论方法进行了探讨。 现代农业的进展主要依赖于农业地质背景和土壤营养、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后者着重于讨论和改良农业生产的内因(即动物和植物),一般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改造生物体,获得优良性状的生物;前者着重于讨论和优化农业生产的外因,一般是通过优化土壤或营养液的常量组分(C、N、P、K 等)和微量元素的比例,调控生物生长的光、热、气、水等条件,使之向绿色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进展。农业的形成和进展包括着由生物圈的形成、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到生物蛋白质、酶、细胞乃至 DNA 片段的科学认知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岩石与矿物的风化、土壤的形成、元素的迁移、生物的元素富集与分散、生物的分解与元素的生物再分配,进而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地壳的不同地层、不同层位的化学成分及物质的形式。农业生产的进展依赖于地质环境,但同时也在不断地但又深刻地改变着地质环境。一、地质的涵义及其进展农业地质是一门以地质学、地球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以国土资源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依据,以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有关质量标准、技术法律规范、工作细则为准绳,以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信息技术、综合评价与管理决策系统为支撑,并以国家或区域数字地图绘制和区域国土资源宏观决策为目标,以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食品安全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为目的,以更加主动地和全面地为社会经济进展服务为宗旨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然而,随着农业地质的迅速进展,尤其是它的讨论领域的不断扩大,关于农业地质的涵义也在不断变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正积(1986)在《农业地质背景系统概论》中提出了“农业地质背景即农、林、牧、副、渔业等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和地质营力作用的特别综合”。冯群耀(1991)在《大农业地质学》中提出了“大农业地质学是以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