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正误王丽华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共收人自战国到民国时期的近二万种石刻拓片,装成 100 巨册,另编索引一册。可谓卷峡宏富,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学术性和文物性,价值极高,可用性极广,是讨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人们誉之为“石刻廿五史”。《汇编》让人们第一次大量获睹原石拓片,对古代石刻的了解更真切,更准确,更直观。但是,《汇编》亦偶有误处,现仅就整理馆藏拓片中所见略述于下,以利此书读者:1.第三册第 26 页“姚伯多供养碑”误阴为阳。《陕西金石艺文志》卷六第九页载:“姚伯多造像记”,其文云:“石高五尺,广二尺四寸,正面刻佛像及曾祖父母以下姓名,阴面刻记,共二十三行,行二十八字,今在耀州。”《汇编》将刻有佛像的碑阳误著录为碑阴了。2.第三册第 40 页“元详造像记”,著录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九月二十三日刻”,误也,应为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刻。志末有云:“维太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口军将军北海王元详造”,是为证。3.第三册第 79 页“清信女高造像记”,著录为“北魏正始元年(504)十一月四日刻”误也,应为正始元年十二月四日刻。志云:“正始元年十二月四日清信女高……”,“二字”虽有些漫法,但从字形结构仁看,应该是“二”而非“一”。4.第三册第]29 页“王诵妻元氏墓志”,著录为“北魏永平三年(510)正月八日葬”,误也。此日期当为卒期而非葬期。志文末有“永平三年正月八日夜芫,时年廿二”,是为证5.第三册第 151 页“郑羲上碑”,实为下碑之误。此碑题为:“魏故中书仿秘书监使持节督充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充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草”,刻于永平四年(511)。摩崖刻,拓片高 199 厘米,广 345 厘米,五十一行,行二十九字,正书。《汇编》所收为裱本,分八轴。此碑多家均有记载,《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五便收有此碑全文及各家记载情况《山左金石志》载:“右郑羲下碑,连标题年月,凡五十一行,千气百余字,字逞二寸,后有宋人题名四行,亦正书。上碑在平度州东北五十里天柱山绝顶。其山耸立如柱,昔有人访之未及,几坠。下碑在掖县城南十五里云峰山之东。元尝亲至崖间摩竿一过,其崖黄石坚缝,笔 lgil 深劲,惟后幅七八行,有石理堂起处白右斜向左,石工抵就平正处刻之。其文仍联续也。”所言行字正与北图本相合。目_杨震方《碑帖叙录》称“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