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中大树移植技术的应用讨论园林绿化工程中大树移植技术的应用讨论 摘要:绿化建设是园林工程的一项重要施工任务,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为了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需求,需要进行大树的移植,但其基本前提是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目前国内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大树移植技术成本高,而且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不同大树的生存条件和特性,选择适当的移植技术。为此,本文在分析大树移植原理和生理的基础上,对影响大树移植成活率的因素进行讨论,最后展开园林绿化工程中大树移植技术的应用讨论。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大树移植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大树移植技术的原理和生理基础 所谓的大树移植技术,就是将大树从一个生存环境转移到另外一个生存环境,在转移的过程中,采纳技术的手段兼顾大树的器官、生理变化、新陈代谢等,由此我们需要对大树移植技术的原理和生理基础展开讨论。 (一)大树移植技术的原理 大树移植技术有近似生境和树势平衡两大原理。近似生境原理是移植后的大树生存的环境比原来生存的环境条件好,则移植后的成活率高,其中生存环境由光、气、热、土壤等条件构成,譬如大树原本生存于酸性的土壤,移植的土壤环境呈碱性,则成活率比较低。树势平衡原理指的是保持大树地上和地下部门的平衡,譬如根系和树冠水分代谢的平衡,但为了方便移植,需要进行切根、修枝和截干等,因此容易破坏大树的树势平衡,这一点是移植大树时所必须注意的。 (二)大树移植技术的生理基础 大树移植容易破坏树木的器官,从而造成树木无法进行正常的水分吸收、营养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其生理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是光合作用的变化,在起挖、调运、定植的过程中,树木的树冠和根系的光合作用几乎处于停止状态,移植后由于没有生出新叶、新根系,而且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水平低下,所以没有办法产生光合产物;其次是呼吸作用的变化,在起挖、调运、定植的过程中,树木的树冠和根系的呼吸频率加快,这样才能够维持树体生命,在移植后,树体愈伤组织呼吸强度加大,养分的消耗量大于制造量,因此难以正常生长;再次是营养物质的变化,大树移植后的根系会出现大量矿质和氮素等营养物质的流失,对树木结构的物质的组成造成负面影响;最后是植物激素和水分的变化,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这些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赤霉素关系到植株的休眠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