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治理结构分析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治理结构分析 摘 要: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际金融组织在公共项目治理上的模式日趋成熟。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公共项目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且其成熟的绩效管理经验对贷款地区公共项目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剖析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绩效管理上的综合治理结构,即通过项目的自管理、国际金融组织项目团队的监督及国内第三方咨询机构监督的三维绩效治理结构对项目绩效进行管理,并介绍了相关组织机构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进而总结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和内资公共项目在绩效治理结构上的主要差异,即体现在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及公众参加机制两方面的差异。最后,对内资公共项目的绩效治理结构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绩效管理;治理结构;项目监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5)11-0118-03 我国从 1980 年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其中以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为主。国际金融组织在华贷款项目的范围多为公共福利有关的项目和弱小产业进展项目,包括了农业进展项目、城市环境改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贫困人口的进展援助项目等,这些项目具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特征。多年来,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由于体制的原因,公众对公共项目工程的满意度一直较低,许多地区由于公共项目的问题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对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方式的探究,是化解公众对公共项目信任问题的有效途径。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际金融组织在项目的绩效管理的理念及方法随着世界银行的实践而日趋成熟[1]。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地区建设,不但有助于减轻公共项目建设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其较为成熟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还有利于贷款地区公共项目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金融组织在华贷款项目资金构成 随着产权理论的出现,公共项目的投资得以突破政府投资的局限,引入市场机制,使其突破了财政资金的限制,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来看,公共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了政府财政投资、发行债券、利用国内外政府赠款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等[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资金构成一般由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提供,形式包括财政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