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树脂直接粘接牙体修复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楚小玉 一、复合树脂直接粘接技术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又称粘结)牙体修复技术,是指口腔科临床使用复合树脂材料、通过粘接结合的方式修复牙体缺损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龋病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缺损修复。 二、树脂粘接机理 (一)牙釉质的结构 牙釉质天然表面是光滑的,表层下的釉质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釉柱组成。成熟牙釉质的矿化程度很高,无机成分的质量约占 95% ,体积约占 86% 。无论釉质的深度和位置,组成与结构基本都相同。牙釉质的高矿化低水分特征有利于粘接剂的渗入 , 釉质的粘接相对容易。 (二)牙本质的结构 牙本质的组成结构与釉质明显不同 , 牙本质富含水分和有机物。水分的体积比达到约 20% ,有机物的体积约占 30% ,这两者之和与无机物的体积大致都是 50% 。牙本质里边有无数个牙本质小管,从牙髓放散状伸出,贯穿到整个牙本质,使牙本质具有很高的通透性。牙本质小管内的液体由于牙髓持续的压力不断向牙本质的表面渗出,使牙本质内部形成湿润的环境。这种高湿的环境不利于粘接,因水能通过水解作用有效竞争硬组织位上的所有粘接位点。因此对于牙本质的粘接要比釉质粘接困难得多。综上所述,牙釉质粘接较容易,牙本质较困难。 三、牙釉质粘接 (一)牙釉质粘接机制 Buonocore 于 1955 年提出牙釉质粘接,利用酸蚀在牙釉质表层产生了 5 ~ 50μm 深的 微孔 层,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蜂窝状结构。低黏度的粘接剂渗入到蜂窝结构中,聚合形成 树脂突 。树脂突与脱矿釉质形成互相交错存在的混合层,又称树脂化釉质层,从而达到机械锁合性粘接,获得 微机械固位, 粘接强度可达 20MPa 以上。 (二)牙釉质粘接剂 牙釉质粘接剂一般是由酸蚀剂和粘接树脂组成的。常用的酸蚀剂大多是 15% ~ 40% 的正磷酸;粘接树脂大多是不含或含少量填料的低粘度树脂。 四、牙本质粘接机制及其进展 (一)第一代 1956 年, Buonocore 受到釉质粘接的启发,酸蚀牙本质,得到微机械固位力,但是粘接强度很低( 2 ~ 3MPa ), 最终以失败告终 。 (二)第二代 1978 年,继而转向讨论牙本质化学粘接,代表产品是日本的 Clearfil F 牙本质粘接剂。利用粘合剂与牙本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粘接。但结合发生在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而非牙本质本身,所以粘接强度仍很低( 5 ~ 6MPa ), 最终以失败告终 。 (三)第三代 日本学者提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