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坊:国际化+三线进展应对行业寒冬水井坊:国际化+三线进展应对行业寒冬 自 3 月 15 日上任,水井坊(600779.SH)新任总经理 James Michael Rice(下称“大米”)已进入公司近 1 个月。在水井坊因外资并购“折腾”多年后,这位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自称“不是老外”的美国人,被投资者寄予厚望。 与前任柯明思一样,大米肩负着水井坊复苏的重任。但是相比柯明思,大米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水井坊 2025 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16.36 亿元,同比增长 1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 3.38 亿元,同比增长 5.4%。不温不火的业绩令投资者失望。 近日,大米以及水井坊副总经理许勇、董秘张宗俊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表示水井坊将加快推动国际市场销售,调整国内产品结构,推出“天号陈”新品转战中端酒市场。分析称中端酒和国际市场销售将成为水井坊新的业绩增长点。 国际国内双轮驱动 《投资者报》:大米之前主要是在快消品行业工作,到水井坊之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大米:其实差异不是非常大。市场部的工作是宣传我们的白酒,让消费者及时了解我们的产品;销售的工作就是把产品放在货架上,消费者要买的时候能找到,这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白酒行业我们还有其他渠道――餐饮渠道,如饭馆、酒吧、夜总会,以及团购的销售渠道这跟快消品不一样的。 《投资者报》:公司在海外市场有怎样的目标或计划,比如增加有税渠道销售的比例? 大米:我们在海外的免税店是 42 个,有税的渠道,有 13 个国家。 许勇:在和帝亚吉欧(来自英国,全球最大的洋酒公司)合作的时候,我们希望 5 到 10 年实现 1000 到 2000 吨的出口目标。实际上我们的国际销售是分阶段的,终极目标是进驻国外主流消费渠道,被主流的消费群体认可和接受。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阶段,主要消费群体是去海外旅游的中国人,以及海外的华人,通过他们的交往活动,慢慢扩大人们对水井坊的认知。 《投资者报》:有人说,水井坊的国际化进程让其错过了白酒10 年黄金进展期,你怎么看? 许勇:水井坊一直希望能有长远规划,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某一个 10 年,而是百年品牌。今日做的事情不会立竿见影,但未来一定会有收获。 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洋酒、红酒用近 30 年的时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才慢慢被中国人接受。 我想,到国外去做白酒或许比洋酒进入中国的时间还要长,需要更艰苦的努力。帝亚吉欧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