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全国有 29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有泥石流沟约 8500 多条,辖区居民常受其危害和影响。为了消除危险减少损失,国家及地方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行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去治理。基于以上原因,在学习《中国泥石流》一书后,针对基层单位的需求,对泥石流治理技术方法进行了简化、归纳、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一、概 述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实行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的治理工程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情况。治理工程主要有治水、治土和排导等为主的方案(图 1)。(一)治水为主的方案利用蓄水、引水和截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使水土分离,稳定山坡。辅之少量拦挡、排导工程稳定部分土体,适用于水力类泥石流沟的治理。(二)治土为主的方案利用拦挡、支护工程,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稳定沟岸倒塌及滑坡;同时辅以排导、截水工程等。适用于土力类倒塌滑坡型泥石流沟的治理。(三)排导为主的方案利用排洪道、渡槽等工程,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危害。(四)综合治理方案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实行坡面、沟道兼顾,上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方案。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在实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应与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如行政法令措施等)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其防治效益的有效发挥。由于工程措施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工程方案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有关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的综合论证。二、排导工程(一)泥石流排导槽泥石流排导槽是由人工构筑的槽形建筑物,其作用是将泥石流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使保护对象免受破坏。排导槽结构简单、有用,功能可靠,效益明显,施工及维护方便,寿命长,造价低。它是泥石流防治中应用广泛的工程结构。排导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在流域综合治理中与拦挡工程结合使用。排导工程的作用主要是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流通区或堆积区的危害。它包括排导槽、渡槽、停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