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进展问题述评 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混凝土技术可持续进展方面概述现代混凝土技术的进展趋势和进展方向。混凝十技术进展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可持续进展战略,在与地球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进展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混凝土技术进展的一个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也即耐用性(Serviceability)问题。这就对混凝土的长期性能特别是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混凝土技术的可持续进展,其目标就是要使混凝土技术的进展与资源、环境等实现良性循环,尽量减少造成修补或拆除的浪费和建筑垃圾,大量利用优质的工业废弃物和矿石,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 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可定义为“在使用过程中经受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磨蚀等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功能的能力”。一般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求在 50 年以上,很多国家对桥梁、水电站大坝、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等重要结构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在 100 年以上。气候条件适中的陆上建筑物,应要求混凝土在 200 年内安全使用。我国 GB50010--2025《混凝土结构设计法律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根据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分为 50 年和 100 年 2 个耐久性预期目标,对于重大、重要工程应根据 100 年寿命来设计混凝土。近几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工程的混凝土设计寿命达到 100 年,这些工程大都结合环境条件和特点,实行专门有效的措施,以充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设计要求。比较著名的百年工程有三峡大坝、东海大桥、南京地铁 1 号线、崇明越江通道北港桥梁、重庆朝天门大桥空心桥墩、杭州湾大桥等。 但是近几十年以来,混凝土构筑物因材质劣化造成失效以至破坏倒塌的事故在国内外也是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际上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1]。许多发达国家每年用于建筑维修的费用都超过新建的费用。 过去,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我国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问题长期不受重视,混凝土结构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受环境作用过早破坏的实例很多,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由于许多工程设计只满足荷载要求,而没有提出耐久性的要求,使已建成的混凝土构筑物存在耐久性隐患。我国在 50 年代兴建的水电站大坝有很多已经成为“病坝”,我国的混凝土工程量在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