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全息防伪技术进展简史全息术的发明与进展 全息术即全息照相术,是记录波动(包括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干扰的振幅和位相分布,以及使之再现的专门技术。它广泛地用作三维光学的成像,也可用于声波(声全息)和射频波。“全息”意思是全部的信息,即不仅是振幅信息,还包含位信任息在内. 1948 年英藉匈牙利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为了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提出了全息术的最初设想。随后,他采纳汞灯作光源,首次拍摄了第一张全息照片(即全息图),并获得了相应的再现像,从而创立了全息术(为此,他于 1971 年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由于当时缺乏明亮的相干光源(激光器),全息图的成像质量很差。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里,这方面的工作进展相当缓慢。直到 60 年代出现激光这一相干强光源之后,全息术才得以迅速进展,成为现代光学中十分活跃的分支. 1962 年随着激光器的问世,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Leith and Upatnieks)在盖伯全息术的基础上引入载频的概念,发明了离轴全息术,有效地克服了当时全息图成像质量差的主要问题——孪生像,三维物体显示成为当时全息术讨论的热点,但这种成像科学远远超过了当时经济的进展,制作和观察这种全息图的代价是很昂贵的,全息术基本只是一个需要高昂经费来维持的实验. 1969 年本顿(Benton)发明了彩虹全息术,掀起以白光显示为特征的全息三维显示新高潮。彩虹全息图是一种能实现白光显示的平面全息图,与丹尼苏克(Denisyuk)的反射全息图相比,除了能在普通白炽灯下观察到明亮的立体像外,还具有全息图处理工艺简单、易于复制等优点。把彩虹全息术与当时进展日趋成熟的全息图模压复制技术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目前风靡世界的全息印刷产业,产生了全息信用卡、全息商标、全息钞票、全息卡通、全息装饰材料、甚至全息服装等保安防伪及装璜装饰的全息图新应用。因此可以说彩虹全息术的发明才真正使全息防伪成为可能。 经过数十年进展,激光全息防伪产品也从最初的全息防伪标识逐步升级进展为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激光防伪技术。 第一代激光防伪技术 第一代激光防伪技术主要用于制作激光模压全息图像防伪标贴。 70 年代末期,人们发现全息图片具有包括三维信息的表面结构(即纵横交错的干涉条纹,这种结构是可以转移到高密度感光底片等材料上去的)的特点。1980 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压印全息技术,将全息表面结构转移到聚酯薄膜上,从而成功地印制出世界上第一张模压全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