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产品团队管理经验谈有那么零零碎碎的五年时间,我一直在做媒体。08年初转型产品设计,从头组建产品部,策划-交互-用研-视觉-运营这些职能都包括进去,跟进过的大大小小新新旧旧五花八门的产品20多款。我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大约15个月,按照个人习惯,做过不少制度化的组织流程尝试。今天忽来兴致,觉得过往经验也不妨拿出来讲一讲。1、团队起步我刚受命组建产品部的时候,确定下来的人大概只有3位策划,2位视觉(兼交互),2位运营。后面才逐渐扩到三四十人。还好,第一批成员中不乏强者。起步的时候不一定摊子很大,但一定要有核心成员;或者换个说法,如果一开始找不到核心成员,你就没法顺利起步。指望通过常规渠道很快招到人才是不可能的,常规渠道招到的90%是可造之材,但不是来之能战的人才。所以要靠特殊渠道拉来的核心成员,去指导外招人员,带动初始业务。何谓“特殊渠道”呢?就是人拉人,考验你关系网和号召力的时候到了。如果连一定量的人脉资源,个人影响力都没有,那你也没资格爬到中高层去。也就是个基层干部。分工拉人加上外招,第一个季度凑齐了十来人,业务线也清理了出来。按产品归类,分成了3个产品策划组,1个视觉交互组和1个运营组。我对每个策划组有一些特殊的安排。首先设一名策划经理,当然也是主策划。再设一名策划,在主策划的管理下完成产品设计。与主策划在性格上不冲突,能力上有互补性。再设一名用研人员——多半是应届生或者刚转行过来的人——另由专人指导其工作。我有这么一种考虑,用户访谈也好,用户意见的收集整理也好,可用性测试也好,都很繁琐。虽然人人都知道“从用户需求出发”这句屁话,但舍得耐心,不厌其烦,能长期踏实关注用户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都在耍小聪明,以为自己能见微知著,隔岸观火。大部分都跑去看别家的产品创新而不是用户反应,都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像这样的趋势,越是聪明人,或者越是自以为智商高有地位的人,就越难以避免。我自己都避免不了。道理谁都明白,就是没法逼自己去干麻烦琐碎的活儿,至少是没法长期持续地干下去。所以我专门让新兵来做这个事情。首先新兵的耐性会好一点,服从性也会强一点;其次,我一直认为新兵应该多做信息整理类而不是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创造类的工作,用硬性任务来逼迫他长期大量地接触用户。他对用户了解越深,相当于策划的底子越扎实,用任务来代替培训是我一贯带新兵的方式。那么应届生或者刚转行过来的人,是否永远做繁琐的用研工作呢?不会的。随着技能日趋熟练,用研不可能占据他100%的时间,我估计最多50%。一个季度后他的视野打开了,可以更多参与策划讨论;半年后可能独立做一些策划;一年后又有其他新兵加入,此君愿意的话就正式转去做策划了。大概是这么一条发展曲线。从这条路走到策划职业上去,我认为会很稳当,同时也保证了策划组总能得到丰富可靠的用户研究资料。组里的最后一名成员通常被称为技术策划。当初设这个特殊位置的出处是因人立事,恰好有几名程序员转过来做策划,因为“受不了成天去实现别人提交的离谱方案”,打算自己弄个靠谱的出来。当时我想,也算是新兵,但让程序员去做用研不现实啊,其他策划又没一个懂技术,那就从技术角度提出策划意见吧,并负责开发协调——他们与开发人员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不至于鸡同鸭讲。这样,完整的4人产品策划组就搭建起来了。效果以上分工的好处我已经讲的很清楚了,那执行中是否与预期吻合呢?我事后分析,这样安置最大的好处是策划-交互-用研职能放在同一个产品组里,齐心协力长期共事,彼此之间的摩擦降到最小,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提升到最高,归属感非常强,避免了部门政治与流程损耗。在策划经理这部分,我之前有个困惑,是策划技能比较强的合适一点呢,还是产品管理比较强的合适?最后前者胜出。原因很简单,定位规划与进度调控,我随时可以插手进来,就算出现短板我也能弥补;但如果策划经理不是从普通策划升上去的,他的策划技能不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