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小人书第二篇:渐行渐远的爱渐行渐远的爱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时下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定义,从老一辈人的“凑合式婚姻”到现在的“闪电式婚姻”,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有这样一对90后小夫妻,有说有笑地跑过来离婚,咨询师从《情况登记表》中看到,两人登记结婚刚满半年。咨询师询问离婚的原因,两人不约而同地回答:三观不合。不禁要问,“三观”是什么。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许有人要问,柴米油盐的过日子,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有没有关系。小王和小夏是大学同学,从大二开始交往,也是一对“毕婚族”。小王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从小被父母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努力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小夏是地地道道的城里姑娘,家庭条件不算富裕,但也是衣食无忧。两人大学一毕业,就决定要结婚。结婚的时候,小王家里能力有限,没出多少财力;小夏父母想着只要女儿喜欢,倾力为两人置办了婚房,举行了婚礼。故事到这里应该喜剧收尾,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再浪漫的爱情故事终究敌不过柴米油盐的消磨。两人常常为了自己做饭还是出去吃饭、买特价水果还是进口水果、出国旅行还是江浙沪周边游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争吵,久而久之,两个人都累了。所幸两个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有比较好的沟通意识,决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小王的观点是,结婚的时候花了岳父岳母不少钱,能省下钱来,还给他们是最好;再者,养孩子需要一大笔开销,也得为孩子的到来做准备。能省则省。小夏则认为,父母给我们花的钱,是爱的体现,只要我们过得幸福,不需要偿还;既然能够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何必要为了还没有到来的孩子刻意“吃苦”呢。。等有了孩子,再来考虑也不迟;生活质量绝对不能下降。从两人的观点来看,谁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拥有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样就使得生活变得艰难,很难调和了。为什么会难以调和呢。又要回到上面说第1页共5页到的“三观”了,一个人的“三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经历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三观”也是很困难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小夫妻决定协议离婚。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两人有说有笑的来了。没有很深的矛盾,也没有原则性问题,只是看似轻巧的“三观不合”。咨询师能够体会两人的感受,与其痛苦的捆绑在一起,还不如在还能好好说话的时候分手。一别两宽,各自安好。第三篇:渐行渐远的电影渐行渐远的电影看电影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关于电影的往事依然印象深刻地记在心头.记得我只有三四岁时便骑在爷爷的肩上,挤在人堆里看得目不转睛。常听爷爷说起他老人家第一次带我看电影的情景。那时小镇的电影院刚建成,有了舞台,拉了幕布,但宽大的场里只有四围的墙壁,没有一张座位,看电影只有站着。爷爷念过几本书,对电影很有兴趣,常常不顾奶奶的骂,赶去看个津津有味,而后和几个邻居说得眉飞色舞。爷爷第一次带我去看电影,放的是,《西游记》里的一幕。我骑在爷爷的肩上,把那个肥头大耳长鼻子的猪八戒记得清清楚楚,回到家里跟奶奶说了个不亦乐乎,把奶奶乐得直夸我聪明有记性。因为我的缘故,奶奶破天荒没有骂爷爷。爷爷便忘了自己带着我的辛苦,汗流浃背、被人推来搡去的感觉全抛之脑后。从此,每次看电影,我一定会骑在爷爷的肩上,吃着芝麻糖,看着五彩缤纷的画面从不打瞌睡,还不时咧着嘴跟着大伙儿笑。这样看了许多场后,也学着爷爷的样在小伙伴前说个不休。说过后,我们还分成好人坏人演得轰轰烈烈。到了上小学一年级时,跟奶奶去看了一场越剧。记得电影院里有了座位,坐在上下翻转的椅子里,我起劲地玩了个够,直到奶奶告诫我:弄坏椅子奶奶陪不起会把我卖掉,才安静。那天放的仿佛是《云中落绣鞋》,只记了个大概,只觉得跟奶奶看电影远不如和爷爷在一起看有劲。不知常反对爷爷看电影的奶奶感觉如何。因为看过后奶奶一字未提看到的电影,也不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像爷爷,每看一场必要谈它个不知其遍数,且遍遍津津乐道,神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