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9页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文化價值觀之評析第2页共19页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9页吳榮鎮11現任大仁科技大學副教授。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文教處專員,教育部訓育委員會主任。第3页共19页第2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9页摘要文化價值觀是人類進步的助力或阻力因素。而教育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機制,其本質是文化價值導向的活動。教育活動從一開始便是意欲達成某種預設的,或者是人們所相信的價值。兩岸教育交流中,被政府選定的文化價值觀以政策為中介,進而透過政策法制化的歷程,導引或規範人民,達成政府所預設的教育交流的文化價值。其次,政策不僅意謂目標和任務,也意謂價值的選擇。兩岸在不同程度上仍屬精英決策模式,著重政治與經濟價值取向。政治精英習於以出身、學歷及經歷等背景因素主導政策選擇,與一般民眾需求之價值取向的利益並非完全一致,造成文化價值系統的危機與衝突。因此,本論文採用歷史詮釋法,將兩岸教育交流政策問題還諸於歷史、經濟、意識形態和教育情境中整體關照,裨益從中了解兩岸教育交流政策變遷的動因,以及價值觀為何存在官方與民間的落差?展望未來,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文化價值觀的變遷,將是一個多元的價值體系。兩岸在適應全球化與資訊化的過程中,傳統「一元化」、「有我無你」、「有你無我」的文化價值體系,必然會被一個多元的「有你、有我」、「合作、發展」「人性、尊重」的文化價值體系所取代。因此,本文建議政治精英以創新的價值觀,開創兩岸教育交流政策。例如在有關「一個中國」及「教育」價值的詮釋上,應更有創意,揮別「政治價值」及「經濟價值」的僵化思維,並具體落實在教育交流政策與實踐上。因為,證諸歷史教訓,單憑政治與經濟價值,無法釐清兩岸葛藤般的關係。因此,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賴兩岸政治菁英整合價值觀與改變態度。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應跳脫五十多年來著重政治與經濟的價值觀,轉向提升人性的文化價值政策。也就是說,教育交流方案及課程的選擇,應著重在協助兩岸人民學習提升公義、良善、合作、尊重與關懷等人性價值,才是兩岸教育交流政策的終極文化價值。關鍵詞:文化、文化價值、精英決策模式、藍海策略、一個中國一、前言在傳統社會裡,政策僅意謂目標和任務。人們只管實現這種政策規定的目標和任務,很少考慮它有什麼價值。大多數政策只為宗族的、種族的,以及國家的目標和任務,個人很少有價值存在。但是,在現代社會,政策不僅意謂目標和任務,而且也意謂價值觀的選擇。在現代的社會中,政策要考慮選擇的目標和任務是否有價值。2這種價值的選擇不僅和某一個社會的文化密切聯繫著,也將被全球化的文化所制約。因為文化代表某一社群所共享的價值。但是,共享的前提是建立在尊重人,以及提升人性的文化價值觀。但是,某一社群除了共享顯性的文化價值觀之外,潛藏的於社群的隱性價值觀,也可能導致文化衝突。錢穆先生曾云:「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31960年代開始,文化已由原先提供問題解決辦法,過渡到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文化不再是化解政治衝突的途徑,文化反而成為政治衝突詞彙的一部分。例2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頁254。3錢穆,《文化學大義》(台北:正中書局,1983),頁2。第4页共19页第3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9页如,薩伊德(EdwardSaid)寫道:「文化絕非像阿波羅式雅緻寧靜的領域;文化甚至是一場戰爭,其中各種動機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互相鬥爭。」4例如,近數十年來,民族主義、女性主義和種族抗爭幾乎主導全球政治議題,文化扮演符號、形象、意義、價值、認同、團結和自我表達等多重角色,替政治鬥爭做了最好的代言,而不是政治鬥爭中超然的另類選擇。5西方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新聞工作人員、政治家與經濟發展專家,認為文化價值觀與態度,是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