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3、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春秋战国起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使用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租佃关系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租佃关系从秦朝产生后,在各朝代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各朝代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自耕农大量破产,佃户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三、教学过程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方法及手段第3页共7页第2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7页导入设计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二、土地兼并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展示井田制图片,设问: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总结: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思考回答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讨论回答。看书、讨论、回答: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看书讨论回答。承上启下。学生初步掌握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的阅读方法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认识到:生产力提高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多媒体导入图片。学生合作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传授相结合。采取材料分析的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第4页共7页第3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7页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生产工具的变化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教师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这样,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地主兼并主要以什么方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此可见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