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3页医院感染诊断方法一、感染过程(一)病原体被清除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值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排出体外。(二)病原携带状态分潜伏期、恢复期和“健康”携带;按携带病原时间以3个月为界又分急性和慢性携带。“健康”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点是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健康携带者和慢性携带者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医院感染中具有流行病学意义。(三)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清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成为健康携带者。(四)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不仅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病理、生化改变和临床表现,成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显性感染又分:1、急性感染一般见于潜伏期短、发病急的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腹泻。2、持续性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此型感染,以病毒引起者多见,病毒在宿主体内存在可数月甚至终身。持续感染时病原体的宿主体内不一定持续增殖和引起症状,因此,持续性感染又分:(1)慢性感染:病原体在体内持续增殖,症状、体征长期迁延,多为慢性进行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盂肾炎。(2)慢发感染:又称迟发感染或慢病毒感染。潜伏期可达数年以上,一日。出现症状,疾病即呈亚急性进展,直至死亡:如受滋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3)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未被清除,而宿主免疫反应仅能迫使病原体被局限在某些受到保护的部位而处于长期潜伏状态。病原体只能在宿主细胞控制第2页共23页第1页共2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3页下,维持低度繁殖延续其生命,不引起症状体征,也不排出病原体。一旦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可以激活感染呈显性感染,并从人体排出大量病原体。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病毒后长期潜伏在神经节细胞内;巨细胞病毒、疟疾、弓形体、分枝杆菌(包括结核杆菌)等也可形成潜伏感染。此型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日益受到重视,虽非一定在医院内获得感染,但常因免疫抑制治疗而被激活,如器官移植受体、骨髓移植受体、艾滋病者体内疱疹病毒、弓形体、结核菌等均可被激活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成为致死的原因。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感染性(传染性)、流行性、感染后免疫。(二)临床分期1、潜伏期从病原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症状为止的时期称潜伏期。不同的感染有不同潜伏期(见本章附录)。同一感染的潜伏期有一定范围,即最短、最长和常见潜伏期;其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的病原量成反比,也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潜伏期对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不仅能确定某种感染是否发生在院内,而且也是医学观察、检疫或留观接触者期限的依据。2、前驱期从起病(症状出现)到症状明显的时期,此期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如食欲不振、疲乏、发热、无定位和定性特征。3、症状明显期具有某种感染特征性症状体征的时期,如肺炎的咳嗽、痢疾的腹泻、血黏液便。4、恢复期病人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体内尚存残余生化、病理改变,病原体也可尚未完全被清除,血中抗体(IgG)效价呈高水平。5、复发与再燃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定时间,而病原体再度繁殖以致原病症状再度出现,称复发。在恢复期,体温尚未完全正常,又再度体温上升,症状加重,称再燃。6、后遗症期恢复期后,机体功能长期不能恢复,如病毒性脑炎后的意识障碍,化脓性脑膜炎后的肢体或颅神经瘫痪。(三)临床表现第3页共23页第2页共2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3页1、发热与毒血症状大多数感染者有发热。病原及其产物或免疫复合物刺激单核巨细胞、内皮细胞、B淋巴细胞等释放内生性致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