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出幕原因之分析凌林煌中華民國八十八年春季抽印本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六卷第三期第14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41页共16页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出幕原因之比較分析凌林煌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內容提要】本文嘗試運用量化分析比較研究法,全面深入探究曾國藩幕府1853.1~1872.3──中國幕制演進鼎盛時期之泰斗並相關組織成員﹝以下簡稱「曾幕」﹞─之一項基本變數出幕原因。復益以統計圖表,顯現繁複之數據,俾使讀者能一目瞭然。本文之主要發現有二:其一,各期入幕497位曾幕出幕原因,計542人次,以「原因不詳者」之286人次居首,且略逾半數;次「曾氏主動者」之107人次,幾近二成;次「病重身故者」之84人次,稍逾一成半,三者併計殆近九成;其餘「幕友主動者」、「完工差竣者」、「他官主動者」、「朝廷主動者」四大類併計僅略逾一成,其所佔比率甚微,各期既無顯著可尋之消長變化軌跡,亦無特殊之歷史意義可言;其二,曾幕出幕原因之泰半不詳,正反映出半數以上曾幕出幕後之沒沒以終,而「曾氏主動者」之居多,雖大致呈逐期遞降之態勢,惟仍足窺曾氏「勤教嚴繩」其幕府之一斑。「病重身故者」之居次,並集中於對抗太平軍戰役之第二期,并曾氏薨者之第四期,顯見兵燹疫癘交迫下苦難清朝子民之悲慘境遇。要之,主政者除應主動延攬人才外,並應積極任事,勤於教導考核所用之人,獎優汰劣,以激勵士氣,方能有成。第142页共16页第14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42页共16页一、前言曩昔,筆者曾撰一系列專文,就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以下簡稱「曾幕」﹞全期(1853~1872)及其分期首期(1853)、第二期上〈〉〈1854~1857〉、第二期〈中〉〈1858~1861〉、第二期〈下〉〈1862~1864〉、第三期〈1865~1866〉、第四期〈1867~1872〉各期入幕曾幕之隸籍、出身及官幕私誼,入幕方式并入幕時身分,連出幕原因並出幕後所任最高官職等七種變項加以量化分析,其前後期又互作比較;頃者,復比較分析各期一〈~四期入幕曾幕〉之前五種變數,並益以入幕年代與入幕人數二種變項,藉以探究上述七種變項有無因時消長變化之軌跡,並進而闡發其歷史意義,1,期能有助於解開中國近代史上隱晦不明之一大困惑。茲在上述既有之研究基礎上,賡續就各期入幕曾幕之出幕原因,比較究明此一變項於各期之消長,解析其變化之原因,並闡發其微義。二、各期入幕曾幕出幕原因之人次比率四九七位各期入幕曾幕之出幕原因,都五四二人次,2其出幕原因可考者,計二五六人次,其原因不詳者,凡二八六人次。前者依其多寡順序,復可大略分類為六:一曾氏主動者,二病重身故者,三幕友主動者,四完工差竣者,〈〉〈〉〈〉〈〉五他官主動者,六朝廷主動者。各期、各年、各類曾幕出幕原因之人次及其〈〉〈〉所佔百分之比率,詳如表一所列:1‧: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幕府成員之量化分析〉,《思與言》,卷三十三期四〈民國84年12月〉:頁55~82;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二十八〈民國85年9月〉:頁255~277;凌林煌:〈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隸籍、出身及官幕私誼之比較分析,1853~1872〉,《﹝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期六〈民國87年2月〉:頁1~26;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三)、(四)─第二期入幕之曾幕〈上〉、〈中〉、〈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二十九〈民國86年9月〉:頁301~391;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五)─﹞第三期入幕曾國藩幕賓總數探微及其量化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民國86年夏季:頁〉301~323;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六)─第四期入幕之曾幕〉,《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三十〈民國87年10月〉:頁245~271;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八)─各期入幕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入幕年代與人數連入幕方式及入幕時身分之比較分析,1853~1872〉,《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