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作者三进三出万向集团的工作经历,以生动鲜活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神秘的万向和鲁冠球。作为一位较早进入民营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作者身处“大老板”鲁冠球和“小老板”鲁伟鼎之间,遭遇了与他们艰难磨合的酸甜苦辣。作者对万向的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忠诚观、战略制定模式、组织结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层次的探讨。...本书通过作者三进三出万向集团的工作经历,以生动鲜活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神秘的万向和鲁冠球。作为一位较早进入民营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作者身处“大老板”鲁冠球和“小老板”鲁伟鼎之间,遭遇了与他们艰难磨合的酸甜苦辣。作者对万向的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忠诚观、战略制定模式、组织结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层次的探讨。...第一部分我不得不写这本书了,由于离开了万向,已经没有机会对它进谏了,也由于某些敏感的原因,我也不可能以咨询顾问的身份为万向进言,所以,只好通过这本书表达我的想法了。我不愿看到一棵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变成不大不小的老树,不愿看到万向在挺进全球500强的道路上折戟而归。第一部分序(1)本书既可以作为一本小说,又可以作为一本财经管理类的专著。但读者若是纯粹把本书作为小说来读,由于完全是不加剪辑的真人真事,那就不如纯粹的小说那样令人入迷了。如你它他作为一本财经管理专著来看,那你就会觉得比一般的管理类书籍要有趣而引人入胜,而且你会因为里面的高密度信息量、不可多得的一流公司的经验和教训而受益匪浅。本书的初稿曾征求过万向和鲁冠球的意见,万向不是太满意。这也难怪,因为第一稿确实言辞太尖锐,有些意气用事,又有几个人能承受呢?因此我对初稿进行了一些平滑性处理,以求更能使人接受。本书的初稿在征求几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的意见时,也曾招来愤怒的责骂声:“这本书太过分了,为什么你光站在经理人的一面,不为民营企业主想一想呢?”“我们千辛万苦把企业拉扯到这么大,我对你们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凭什么就把企业的权力交到你们手里?”“在我这里,你只要离开过一次,就会被认为不忠,你再也别想回来了,你居然能够在万向三进三出,说明你有过人之处,但更说明鲁冠球的胸怀大嘛,你怎么不感恩呢?”我不想申辩,我觉得我与万向和鲁冠球之间并不是这种问题,事实上,正因为得到鲁冠球的充分肯定,我才能获得当时作为万向外来者最高的职位。这种责骂声正好反映了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如何超越自己?如何锤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如何以良好的心态与职业经理人充分磨合,从而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最终实现对市场和利润的追求?我不想说感恩、关爱之类的话,这些话有点让人难以启口。但是我很想说的是,书中所有说的,包括批评的话,都是善意的。对于鲁冠球,不说崇拜,至少我是非常钦佩的。之所以不完全歌功颂德,是因为我太希望万向早日进入世界500强,太希望中国企业能在世界大企业的行列里拥有我们应有的席位了!正因为我自认为本书是善意的,是满怀拳拳之心的谏言,因此我还是决定把这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本书是写给企业家的,如果是写职业经理人怎么去理解老板,怎么去与老板磨合,怎么去揣摩老板的心思,照顾他们的情绪,那可能是另外一本书了,如果有必要,我以后也许会去写一本。但是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今的当务之急不是职业经理人如何去理解揣摩老板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那可能是关于求职或升职技巧之类的书。正因为“太监”为“皇帝”急,所以我甘愿冒被众多企业家唾骂的危险。但我想,100个看了此书的企业家里,只要有5个不骂我,我就感到欣慰了,毕竟真正有伟岸人格的企业家有几个呢?能成就全球500强的伟大事业的企业家又能有几个呢?经过多年的企业实践和研究,我始终在思索,中国的企业如何做才能做强做大?最后我得出一个简单的浅显结论是企业家的人格问题,即“有多大人格,办多大企业”。在许多邀请我作演讲的场合,常常会碰到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诸如:“我们去年招了10个大学生,结果只剩下一个,而且剩下的一个又不是我们想留的,这些大学生都是怎么回事?”“我的亲人在企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