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题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题3: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题4: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A.晋商的迅速崛起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重农抑商的破产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题5: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题6: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②铸造业兴盛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居民重视风水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题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要将主张盐铁官营、剥夺商人利益的桑弘羊油烹以谢天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司马迁肯定工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B.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想C.工商业官营与私营之争日趋减弱D.司马迁代表商人阶级利益题8: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题9:“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A解析: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题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数据“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分析,体现了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朱元璋减轻商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