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内忧外患(2)目的: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内容: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②工业:推行____________③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意义:______________提供物质保证,它损害了_____________,不是向________的正确道路。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1)内容:1921年,①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_________,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无力开发的以__________给外国资本家。③贸易:恢复________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是一条向的_______________正确途径,但未长期坚持。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开创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主要表现:①优先__________。②实行____________。③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④推行____________。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新增)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如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2、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1、内容:(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结果: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