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2.(2020·焦作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4.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与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这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郡县制B[根据题干中“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可知其论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根据题干中“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论述的是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时期,周王对地方的控制不是十分严格,导致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到秦朝时期,由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并且该项制度被后世一直沿用,这种变化反映了周、秦之间政治变动的基本趋势是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故选B项。]5.(2020·青岛质检)“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A.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B.实行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施重农抑商,打击了工商业者D.实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D[由材料“共建立了10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时间发展诸侯国威胁了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故选D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非完全分封,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排除C项。]6.(2020·郑州一模)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B[材料汉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汉武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