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4古典记载的化学物质及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正确的是()A.《咏石灰》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指氢氧化钙B.《咏煤炭》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木炭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一种盐溶液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丝”“麻”“裘”主要成分均属于多糖答案CA项,《咏石灰》中“要留清白在人间”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其中的“清白”指CaCO3;B项,《咏煤炭》描述的是煤炭的开采,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C项,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碳酸钾,K2CO3为盐;D项,丝、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2.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B.《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C.《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应D.《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A项,由“蒸令气上”可知与混合物沸点有关,则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B项,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则说明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金属的硬度;C项,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D项,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过程中,有单质(水银)生成,且单质(水银)重新生成化合物,故该过程包含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3.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硝(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色赤”物质是Fe(OH)3B.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C.可以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绿矾和朴硝D.绿矾分解过程中硫元素部分被还原答案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Fe(OH)3受热易分解,与题述反应条件不符,Fe的氧化物只有氧化铁为红色,则“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故A项错误;FeSO4·7H2O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三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硫酸,则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故B项正确;绿矾和朴硝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不同,可以通过焰色反应区分,故C项正确;绿矾分解过程中铁元素被氧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硫元素会部分被还原,故D项正确。4.历史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合金B.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是碳纤维C.秦朝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属硅酸盐产品D.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其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答案B碳纤维指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用腈纶和黏胶纤维作原料,经高温氧化碳化而成,而宣纸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故B错误。5.《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溶解B.萃取C.过滤D.蒸馏答案D文中涉及萃取、溶解、过滤,没有涉及蒸馏。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着自然界碳、氮的循环B.《周礼》中“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灰”的主要成分为CaCO3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这种方法是蒸馏D.《天工开物》中“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相激火生”是指爆炸答案BA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遗骸之所以没有堆积如山,是因为大部分微生物使动植物遗骸不断地腐烂、分解,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B项,“煤饼烧蛎房成灰”是煤燃烧产生的高温使碳酸钙分解生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