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期中)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根据春秋末年,牛“变为‘畎亩(田地)之勤’”可知,春秋末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对牛力的使用,故选A项。2.(2019四川乐山一模)《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D项错误。3.(2017山东淄博高三摸底)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答案C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自东汉以来,古代中国庄园制经济兴盛,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可知,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必然有着重大影响,故选C项。4.(2017课标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5.(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本题以北方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喝茶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一习惯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问题。近年来,这种小切口深分析型的历史选择题不断出现在高考命题中。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本题中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到自己也开始喝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一种体现,据此分析C项正确。南茶并不是唐中期时才开始北运的,故A项错误。饮茶不等于饮食,当时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可能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6.(2019吉林长春一模)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据材料中“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是对全国经济情况的描述,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的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南北经济格局有所变动,故选C项。7.(2016课标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