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6天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考点一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回扣1.几个概念(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2)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错位。如背斜、向斜、断层。(3)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谷地与山岭。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通过构造地貌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4)地形和地势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形、地势都表示地表的外部特征,前者强调形态特征,后者突出高低起伏状况。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类型。2.褶皱与断层的特征比较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特征构造地貌实例现实意义褶皱背斜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老,两翼新常形成山岭,但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新,两翼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山岭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在断层构造地带上常发育沟谷、河流断块山——华山、泰山、庐山;凹陷地形——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3.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可溶性岩石(石灰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4.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判断正误1.在地壳的发展变化中,总是内力作用先进行,然后是外力作用。(×)提示在地壳的发展变化中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进行、不分先后的。2.V形谷和U形谷都是流水侵蚀所形成的。(×)提示V形谷是流水侵蚀所形成的;而U形谷则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4.只要岩层沿裂隙断开就形成了断层。(×)提示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这仅仅是断裂;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5.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当中的石钟乳、石笋...